高中退学创业的95后少女
十年磨一剑
失败乃成功之母
“水果达人”—韩树人的创业历程
“电商教主”—黄银华的艰辛创业历程
李剑奇迹般的创业历程
周斌全创业历程
高中退学创业的95后少女创业成功案例
2019-08-20
95 后、00 后这样的青少年还处在校园生活时期,一般生活必需品都不用自己操心,所以他们的消费更偏向于个性化商品、以玩乐消费为主,主要满足精神层面的追求。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高中退学创业的95后少女创业成功案例,更多创业计划快创通可以给予工商注册和财务代理的指导。
张嫣之前在国内某巨头互联网公司工作,来「神奇百货」应聘时:「刚坐下,我打算十分钟就走——他们太不尊重人了,居然派了个小女孩来面试我。」但那个小女孩说:「我就是CEO。」之后,曾经总被同事们喊作「小嫣嫣」的 90 后张嫣成了神奇百货的「嫣姐」。
「神奇百货」的 CEO王凯歆生于 1998 年,去年高二时退学,独自一人去了深圳创业,成立深圳大爆炸科技有限公司,神奇百货是一个服务于 95 后、00 后的垂直类电商 APP。团队于今年 5 月获得创新谷数百万天使投资,现在已有 20 万用户。
王凯歆瘦高、亚麻色短发,穿黑色的毛衣,在一旁快速的回复着手机消息。我们几个 8090 后在采访开始前等人时聊天,她在一旁并不参与话题,只是不时笑笑表示在听,丝毫没有中学生的拘谨之感。而我们在担忧:一会的交流会不会有代沟。这种忧虑从王凯歆开口介绍「神奇百货」是什么时,完全被打消。讲起话来的她,大大方方、思路清晰,属于我接触过的那类「优秀创业者」一类,很快你会忘了她的年龄。
神奇百货里卖着怎样的神奇商品?
「日系少女」、「二次元」、「奇葩杂活」、「生活家」、「有逼格」等是这里货品的主要标签,用户可以找到相应风格的各种产品来购买。跟大众的电商平台非常不同的是,这里的「标签」就是唯一的产品分类,也就是说商品只按风格来区分,并不会分产品功能、产地、颜色等具体属性——这也是成年人购物与青少年群体消费的不同来决定的。
王凯歆向记者介绍,95 后、00 后这样的青少年还处在校园生活时期,一般生活必需品都不用自己操心,所以他们的消费更偏向于个性化商品、以玩乐消费为主,主要满足精神层面的追求。
中学阶段学业负担占据了所有学生的主要精力,同时,这批父母跻身社会中坚力量的互联网第一代原住民消费潜力却惊人的巨大。他们会利用课外碎片化的时间在主流电商平台上挑选具有 95 后特殊文化内涵的服饰、用品、食品、杂货,然而反复的筛选、比对、信息确认…… 这个过程很繁琐。比如,王凯歆和很多女同学一样,也喜欢萌萌动漫风、主题二次元风格的个性化装扮,可是在普通电商平台搜索会浪费很长时间,而且结果往往并不理想。
他们想要的是一种文化、一种 95 后同龄人的 cool、一种能够代表自己个性的商品,而不太在意商品的实用功能。
有专门团队来挑选商品。王凯歆曾做了一个关于 95 后、00 后的购买力的调查:95 后、00 后零花钱在 1000 元以上的占比 16%,在 500—1000 元之间的占 60%,500 元以下占 15% 左右。而神奇百货上的货品价格一般都在 20——100 元之间,王凯歆表示希望通过降低消费门槛,来提高大家的消费频次,而神奇百货目前的周复购率可以达到 40%。
关于货品信息来源,神奇百货有自己的买手编辑团队和 95 后买手群(也是种子用户)推荐流行商品。编辑团队的年龄多数也是 95 后,或二次元文化爱好者,可能更懂得当下潮流,另外他们也会根据买手们的意见和反馈来挑选商品。
这款 APP 的 logo 是一只斜眼看着你的柴犬,信息加载时的图标也是一只贱贱的扭着腰笑的柴犬,再加上「大爆炸」这样的公司名字——在青少年群体看来的 cool,但一般成熟老道的大人可真是读不懂,也许你会想这什么乱七八糟?!这种不懂恰好就是年仅 16 岁的王凯歆能做这件事的原因,因为她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她懂得她的目标用户群体。
但,懂得用户距离能够创造事业来服务用户、满足用户还很遥远。
从高中女生到 CEO。一年前高中生王凯歆意识到自己可以做点什么的时候,她开始一边上课一边寻找 95 后主题衣饰货品供应商并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上售卖,最高峰时期,她一个月的流水达到几十万。她坦言那时的自己对什么互联网、创业、VC、运营什么的完全不懂。
我的不知道你的青少年时代是否有过那样的时候:心里有一个十分纯真而坚定的梦想,因为涉世未深而没有任何负担,关键是有一颗砰砰跳的心。但大部分人会觉得这个梦想是要在未来某一天实现的,但王凯歆仿佛等不及,她选择了退学,全力去做这件事。「我的梦想就是做一个企业家,我想打造一个一流的公司」,她在读书时代就无数次毫不掩饰地向朋友们表露自己的梦想。
退学、离家、到深圳创业,父母自然是坚决反对,但她还是走了出来。在深圳,王凯歆生活的重心就是读书、参加各类互联网、创投类活动,认识人、谈商业模式、谈融资、谈很多在几个月前自己从未听过的东西。幸运的她在一次活动中遇到深圳创新谷投资人朱波,并得到朱波赏识和投资。
十年前,他在流水线上咬牙,今天他年入2亿,成了行业标杆。
留守儿童、小镇青年、流水线工人、老总助理、成功创业……1983年出生的普华斌,成长历程就像一部励志的商业电影。为了摆脱灰暗的前途,他当众打肿自己的脸,提醒自己进步,把自己炼成一个“不会休息和娱乐”的铁人。幸运的是,他真就做到了。十年前他在车间擦镜片,十年后,他创立的眼镜品牌,年销售额2个亿,产品覆盖近1000万客户,成为行业内的标杆公司。
我出生于80年代,算是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15岁左右,父母都去了温州,只剩我在老家读书。大约在2002年,我到温州找父母过年,沿途中,第一次见到山,见到河,见到大路两边一排排的工厂和企业。来了之后,我告诉父母不想读书了,其实我学习还不错,当年温州的好学校不收我,老家又不想回。没办法,只好留在温州打工。
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朝九晚五,我利用业余时间帮保安看门,借光读书,学英文,别人都睡去,我再洗澡,第二天5点半起床到工厂的楼顶继续学。另外就是帮人干活,算别人的计件工资,好处是我能学到东西,了解验货、质检其它工种。
厂里本就不大,时间一久,厂领导就注意到了我,问我要不要当前台,工资只有400块。我想:你不给钱也干,跪下来都愿意。机会对我太重要。
办公室只有一台电脑,人事、行政、财务轮流使用,轮不上我。我不会电脑,怎么办?午休、礼拜天时间,我帮他们值班,趁此机会学英语、练习打字。只要他们轮班,找我就对了。
就这样一点点积累,我成为老板助理,后来到了采购部,整个过程两年左右。这两年,从车间生产、行政到业务,打下了整个系统的基础知识,对我创办威古氏眼镜功不可没。
创业十年,我昨天晚上跟伙伴们开会,如果我们不去学习新东西,只是埋头本职工作,将来一定没前途。如果我打工的时候,安于本职工作,就不会有这个品牌。
2007年,陈年的凡客诚品方兴未艾,启发我从传统外贸转向了电商模式,他卖衬衫,我卖眼镜,类似的销售模式。原以为做平台很容易,一个网站+几个人工,就能搞定。实际发现这里面水很深,于是我做了一个决策:入驻平台。淘宝商城2008年年底刚成立,我们在2009年3月份入驻,属于眼镜类目的第一批卖家。一个月的销售额只有几千块钱。
当时淘宝上还没人买流量,我做了一件事:买他们的硬广。没多久,京东开始招商,首页给我们一个位置,一天的销售额达到150万。之所以敢亏钱投放广告,基于我对未来的一个预期,眼镜这个行业没有人把做产品的标准定到很高,没人像我一样在这方面下功夫。
前一段时间,董明珠讲了一句话,我特别认同。她说:一些人动不动就diss别人不买国产,你东西不好,让别人买你什么,自己不争气怪谁?
从制造业走出来,我做品牌的初衷是:把最好的东西卖给中国消费者。行业内最便宜的镜片几毛钱成本,我们用的是几块钱、十几块钱,因为我知道,原始积累阶段没有品牌溢价,我们只能通过提升产品的价值来提高价格。
消费者对你最大的尊重,就是花钱买你的产品。PRADA一副眼镜卖一万块,我们卖2000块,你告诉我哪里不一样?他们卖材料,还是卖功能?材料都是一个工厂生产的,工艺都一样,差距就在品牌背后的文化。
时代窗口。我们是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方式做出来的,这是时代给我们的机会。2012年O2O兴起,现在叫新零售,我们在2013年开线下店,做体验中心,巅峰期400多家眼镜店卖我们的产品,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能力,销量一直起不来。之后我们干脆就收上来,自己开直营店。
现在电商也叫传统电商了,我们不会把自己定位成电商品牌,我们是时尚用品,所以我特别反对同事讲我们是电商行业,电商两个字太虚,你在商场卖鞋子就是卖鞋子,卖化妆品就是化妆品,都是独立的细分行业。
电商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像会员制、微商、云集,各种方式都在玩。但不管销售渠道如何变化,品牌永远都需要。品牌力是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最难的一环。如今,国家新的电商管理法出来之后,我及时响应政策,委托上海快创通办理了电商经营许可证,做到走在最前沿。
我的梦想是做中国最大的眼镜品牌,不仅立足于中国,甚至全世界的生意,这是我们的未来规划。2016年,法国Essilor(世界前五的眼镜品牌)想收购我们,被我拒绝了,后来因为一场463亿欧元的并购,它和阿玛尼、香奈儿、MK、PRADA、GUCCI成了兄弟公司。
如果只是像过去一样卖货,说良心话,过个小日子相当舒服,当你的思路是做品牌,头发就开始掉了。既然选择了这个方向,我们今天经历的所有磨难,都是应该的,只要活着还怕什么?
控制不住自己折腾。一路创业过来,我们的一些中层管理者,从月薪2500到今天年薪几十万,特别是90后,家庭条件也挺好,朝九晚五上班,业余健健身,遛遛狗也可以。我是穷人出身的,我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还能改变一点行业的发展。小富即安的话,就不需要这么折腾了。
有人说,创业者或者企业家是天生的,不是后期培养出来的。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属于那种天生的。我一直认为,很多事情都是从无到有的。如果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很多人不做,我就压抑不住想去尝试。
没病到一定程度,你千万别去创业
2019-06-18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失败往往比成功来的更猛烈。
一、成功亦或失败,乃常态
创业,从来都是一条极具风险的路,失败一直都是悬在创业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很多人都说,一家公司的成功,抛开运气因素,至少有70%是因为创始人;而一家公司的失败,抛开运气因素,100%是因为创始人。
创始人于企业而言,关乎成败,关乎生死。
创始人是一个公司的灵魂,是企业价值观的创立者、传承者、捍卫者。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创始人这个词,有着更加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当企业发展越来越清晰,创始人会慢慢发现,企业的发展方向、气质特点、优劣势和自己的价值观、性格、个人经历等等都有着最直接的关联。
而那些越是不为人知的、潜意识里的东西,越显得尤为重要。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创始人和企业之间,会表现出越来越鲜明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创始人的悖论”。
一方面,因为创始人与企业的密切关系,企业成长要求了创始人的成长和投入,创始人投入越多、成长越快,就越能推动企业的成长。
与此同时,因为创始人对企业的投入,也让企业几乎全方面的打上了创始人的“烙印”,创始人成为了企业运转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另一方面,由于长久处于系统核心,使得企业对于创始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从而导致了那些“外来人员”很难适应或挑战原系统。
企业一旦进入这样的运转状态,再加上创始人自身的成长停滞、自满、保守等一系列“创始人病症”,企业就很可能陷入危机之中。
实际上,每一个创始人都在倾力化解这一矛盾。但是,过程并不那么容易。
1999年,本·霍洛维茨与网景之父马克·安德森共同创立Loudcloud公司,后来转型为Opsware公司,在互联网泡沫的恶劣大环境下,他无数次带领公司起死回生,并最终成功以16亿美元的高价将公司出售给惠普。
多年以后,本·霍洛维茨在《创业维艰》的书中,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了他的创业时光:“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残酷的市场环境,想要获得成功,创业者就必须要付出超出常人数倍的努力。
二、把常识当成敌人
威廉·布莱克说:“从来不知变通的人就像静止不动的河水,会让头脑生锈的。”
妨碍公司成长、发展的最大敌人就是“常识”。
一些企业,目标很小,不用太过努力就能达成。创始人也习惯延续以往的惯性发展企业。但是,这个时候,竞争者也会很容易复制他的创意和想法,企业也会很快陷入艰难的竞争之中。错就错在,创始人不知不觉把现有状态当作“常识”,因此无意识地设定一些条条框框,阻碍企业发展。
7-11便利店就是一个因质疑常识,不受常识束缚而获得成功的案例。
受受饮食文化常识的影响,超市认为关东煮这种热气腾腾的食品更适合冬天吃,而冰激凌更适合在炎热的夏季食用。
于是,天气一变暖,超市就会把关东煮从货架上撤下来;天气一变冷,就会缩小冰激凌的柜台。但是,7-11便利店却反其道而行之。即使在夏季,收银台旁边的显眼位置也醒目地摆放着关东煮;即使在冬季,冰激凌也仍旧占据着店里的绝佳位置。
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7-11便利店里的关东煮和冰淇淋卖得非常好。其他便利店也纷纷效仿7-11。
现在,在日本的便利店,这种商品设置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常识”。但是,并不是每个创始人都敢带着企业去冒险。
三是自满。
这条主要针对社会精英,他们享有更多更好的资源,但是他们更加享受已有的一些成绩,满足当下的生活,许多精英不愿意面对充满挑战的领域。
四是“扁平化”。
当一些人有想法探索未知的时候,他会问自己,世界上聪明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我想到了这些?一定是我在哪个环节出错了。因为别人而怀疑自己,把自己扁平化,同样让自己止步不前。
对于一些创始人来说,不敢打破常识最主要的原因是“风险规避”。
因为企业的使命是营利,而企业的经营运作本来已经是一项高风险活动,所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创始人都需要尽量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探索需要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来支撑,而能不能成功却是未知的。
所以,大多数创始人不愿意盲目踏入探索未知的行列,他们更愿意做的是优化已有的产品或服务,以此来降低经营风险。
五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选对正确的代理注册公司机构。
创业过程中,亲力亲为是好事,不过如果如果把时间过多的花在一些繁琐的事情上,反而会适得其反,好比说在创业初期,注册公司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注册公司流程繁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个时候换一个方法,找一家专业公司注册的公司代理注册,这样就可以花很少的钱便可以完成注册,自己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业务上的事情。
在选择公司代理注册的话,可以来找我们快创通,快创通服务是一家专业的上海注册公司,拥有15年上海公司注册服务经验,在专业上,我们无疑是比较专业的,成功为12000家公司代理注册,后续我们还可以提供代理记账等其他的业务。
一年一度的湖畔大学,又迎来备受瞩目的开学季。在新鲜出炉的学员名单中,韩树人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位初中毕业便跑到杭州闯荡的小伙子,是水果零售江湖里的传说,经过20多年的打拼和沉淀,从流动小摊摊主,一步步蜕变为坐拥几千家门店的鲜丰水果掌门人,如今还进入由马云担任校长的湖畔大学。
草根逆袭不是空头口号,成功也绝非一蹴而就。韩树人的故事,没有如武侠小说般屡遭奇遇得大造化的传奇性,但也实在得足够励志。
流动小贩
与百果园掌门人余惠勇梳着小辫,常年穿着宽松中山装的江湖大佬气场不同,韩树人给人的感觉很接地气。
他时常一身T恤套牛仔裤,留着寸板头、脑门的发际线有往上移的迹象,圆圆的方字脸上堆满笑容,一副朴实敦厚的样子。说话时语速慢用词接地气,有一次受邀做主题演讲,韩树人直接说,“鲜丰要么不分享,分享我们是见面脱裤子,非常真诚地跟大家讲。”
家境不好的韩树人,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初二时只好辍学回家帮忙干农活养家糊口。1997年春节过后,韩树人动了想要外出谋生的心思,目的地是杭州。
裤兜里揣着父亲塞过来的几十块钱,17岁的韩树人孤身一人到达杭州,没有学历,身形又瘦小,想要觅一份工作很难,后来托了关系才找到一份夜班保安的工作。
那时候的韩树人,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挣钱,可夜班保安这份工作每月工资仅有那少得可怜的400块,除掉房租只够吃饭,拮据得紧,甚至是穷得叮当响,买不起面他就吃烧饼夹油条,十几岁的小伙子,那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啊!
正所谓穷则思变,他开始琢磨在白天做点小生意,思索一轮后,发现推三轮车卖水果这种门槛比较低的生意可以做,凑齐200块钱后,他买了一杆秤和一辆二手三轮车开始摆摊贩水果,最开始卖甘蔗。月底结算时,惊喜地发现,挣的钱比当保安还多。
随着生意越做越好,钱越挣越多,第二年5月,韩树人打定主意辞职一门心思卖水果。其实,做流动商贩的日子极其辛苦,既风餐露宿又要担忧被城管抓,但胜在熬下去了就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杀入水果商超
学历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学习能力是通往成功的钥匙。韩树人虽然没有学历,但学习能力惊人。
1999年,韩树人租下一个4平米的空地,至此有了固定摊位。穷苦出身肯吃苦耐劳,又长得憨厚老实,他的水果生意做得不错,邻里街坊见到都会亲切地问一句,“小胖子,今天进了啥好吃水果啊?”
如果抱着小富即安的心态,大可以就此安安稳稳过日子,但韩树人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爱看书,尤其是名人传记,据当时旁边一些商贩反映,没生意的时候,韩树人经常捧着一本书看,显得跟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甚至有点“可笑”。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可笑的举动,为韩树人以后的种种际遇埋下伏笔。人生就是这样,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也许当时看似无用,但往后不知道在哪一刻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韩树人爱看书的举动,吸引了一位姑娘的注意,后来这位姑娘成了他的妻子。
除了收获爱情,书本还支撑起韩树人的雄心。从《沃尔玛真经》一书中,韩树人判定水果超市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等一批欧美老牌超市企业进驻国内,以及永辉、银泰等一批本土势力的崛起,彼时以大卖场为主流的超市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2004年,跃跃欲试的韩树人想要砸下这么多年的积蓄干一件大事——开水果超市,但妻子主张拿钱买房过安稳生活,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韩树人最后如愿以偿,在拱墅区开了一家占地200多平米的水果超市。
只不过,现实很快给直面泼来一盆冷水,搅得他彻夜难眠。自开张以来,由于铺量太大水果卖不出去,只能一吨一吨地扔掉,导致超市连连亏损,仅3个月韩树人辛苦多年存下的15万化为泡影。
既然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商超如此成功,反思中韩树人明白问题不在模式上,而是自己经验不足。于是他每天推着车子去超市转悠,学柜台摆设,学铺货量,一个月后,鲜丰水果超市终于扭亏为盈。
2006年,在开了四家水果超市后,韩树人正式注册成立公司。成功注册公司之后,韩树人还找到我们快创通为其提供代理记账、财政扶持等业务。
大道至简,回归本质
商海变幻莫测,纵横于此二十余年,韩树人始终坚持一个核心理念:新鲜好吃。
这个理念,是韩树人从悬崖边拉回地平面后琢磨出来的。正所谓大道至简,回归到本质上,任何年代,质量都是产品最大的竞争优势。
韩树人很清楚,水果最核心的无非就是新鲜好吃。众所周知,水果属于看天吃饭的生鲜产品,对时间要求极其严格,而当时大部分水果零售商都从水果批发市场进货,同质化严重且质量无法保证,耗损率也高。
那么,如何确保新鲜好吃?韩树人为此绞尽脑汁,使出一系列看起来很“笨”的打法。
首先,他将直接从水果批发市场进货的做法改为从水果种植基地采购(即国际采购、国内种植基地直采、协议种植、合作社供应),然后通过“买手制”确保高质量完成从采购计划到终端门店销售的任务。
韩树人就是鲜丰水果的第一个“买手”,在成为称职买手的过程中,他坚信“术业有专攻”,为了做到对水果有透彻的了解,从种植到采摘了然于心,韩树人披挂上阵跑去基地学习水果种植的知识。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即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由于爱发问又勤奋,他被戏称为“疯子”。据说苦练多年,韩树人基本练成了掂量一下水果,就可以判断出甜度值。
接着,韩树人按照自己所学的知识制订出一套种植和收购标准,强势规定所有合作的生产基地都必须按此生产供货。有一次,在运输苹果过程中,由于部分员工没有按照要求做事,磕伤了不少苹果,韩树人为此好不留情面地直接怒摔苹果。
随后,他剑走偏锋,在2012年创办水果零售行业史无前例的水果学院。要求每一个进入鲜丰水果的员工或者加盟商,都必须进去学习,针对不同岗位,设计不同的学习课程,既有实际操作,也有理论课程。
从底层摸爬滚打一路走过来的韩树人,自然深谙人性。为了提高员工积极性,他实行“合伙人模式”,将店长提升为股东,做到一切与利益挂钩,奖罚分明。
除了从根源上稳扎稳打,韩树人也是积极拥抱时代变化的人。电商风起云涌时,鲜丰水果成立电商事业部,建立起“鲜丰”官网,还打通天猫旗舰店、微商城等多个电商销售服务渠道;2015年伊始,“新零售”概念备受追捧,在BAT等巨头纷纷攻城略池(阿里左手投资易果生鲜,右手孵化盒马鲜生;京东牵手天天果园;腾讯拉拢每日优鲜;百度联姻中粮我买网)之时,鲜丰水果也开始发力O2O,打通线上线下。
生鲜江湖从不平静,20余年的商海博弈,韩树人从流动小贩到上千家连锁商超掌门人,这中间没有太多传奇,更多的是平凡人满腿泥巴稳扎稳打的艰辛。
从裁缝到“电商教主”,她是如何做到的?
2019-04-23
时至今日,纵观整个创投圈,女性创业者不再是小众,她们的力量正在层层崛起。她们敢于表现自己,有激情、有主张,善于捕捉机遇,有眼光、有执行力。
今年45岁的黄银华,就已在这条路上走了26年。黄银华生于1974年,湖北鄂州人,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舞蹈演员。然而,天不遂人愿,1987年,年仅13岁的黄银华被诊断出患有血源性骨髓炎,瘫痪在家一躺就是6年,轮椅和双拐成为最亲密的伙伴。
这6年里,她自学了高中课程,写过很多诗,也出过小说,甚至想过考大学,可身体状况却实在不允许她有这样的梦想。封闭、自卑、无助……各式各样的负面情绪,日日夜夜纠缠着黄银华,要强的她实在无法忍受这一眼就能看到天的生活。
“第一想法是自立,不想成为家人的包袱,成为包袱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儿。”在19岁那年,黄银华决心“逃”出这昏暗的小房间,不顾家人反对只身一人来到武汉,就此开启了属于她自己的新的、不一样的人生。
黄银华创业的第一站是做裁缝。跟着师傅后面学了三个月,她就一人独立出来,在一棵歪脖子树下支了一个歪歪扭扭的露天裁缝小摊子。摊子经常倒,常有路边行人帮忙扶起来。那段日子,黄银华过得很充实,虽说是小本生意,但好歹有了自己的生活来源。这是在生病后,她第一次觉得自己“有尊严”地存在着。
或许天生拥有一副聪颖缜密的商业头脑,听闻有顾客提及年轻人“交友恋爱”的需求,黄银华嗅到了商机。很快,她在武汉又有了一家实体门店,主题为单身交友的咖啡厅,很受当地人欢迎。
后来,黄银华也不曾停止“折腾”过,甚至赶上了中国互联网电商的潮流,鼓捣起了电商生意。“可就在我觉得人生越来越顺的时候,生活却给我开了一个黑色玩笑。”2006年,黄银华离异成为单身母亲。对于那个时候的她来说,身为女性,离婚不亚于死亡。
雪上加霜的是,咖啡厅关了,连锁书屋也很难往前推进,电商书店更是一年卖不出几本……害怕、沮丧、迷茫,那些曾经有过的又重重地砸向黄银华,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那时候总是喜欢穿黑色的衣服,躲在角落里,也不愿意跟人交流,不知道要讲什么。”加上孩子不在身边,日子一下子变得没有底气,黄银华再一次跌落到了谷底。
直至2009年,生活才有了新转机。偶然一次从朋友那里听到“魔豆妈妈”项目在武汉开展公益活动,黄银华决定去试一试。“魔豆妈妈”是中国红十字会与淘宝网联合发起的爱心工程,为了帮助更多身处困境、自强不息的困难女性,并设立了淘宝公益基金,对困难女性进行大力度帮扶。
经过淘宝大学5天的培训,黄银华深深体会到电商是未来趋势,对于学历不高、身有残疾、不好就业的她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就这样,获得了来自淘宝的一台电脑和一万元的启动资金,黄银华重拾电商之路,在淘宝开了一家二手相机小铺,正式成为“魔豆妈妈”的一员。
“在网络的背后,没人知道我是残疾人,也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我觉得我是自由的。”一年过后,黄银华的淘宝店卖出了200万元的销售额,是全国所有被帮扶女性里的第一名。第二年黄银华开了实体店,可以收购二手相机,生意最好的时候,线上线下营业额近1000万元,还请快创通帮助自己进行财政扶持和税务申报,节省了一大笔支出。
苦难的阴霾逐渐散去,“奋斗和充满自信的日子,让我觉得离我自己想要的家越来越近了。”在黄银华看来,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一定要跟时代接轨,跟上时代的需求。她希望把开网店的经验,和走出困顿的经历分享给更多的困难女性,去帮助更多的人。陆续地,黄银华相继创办了跨境电商速卖通商学院,与阿里巴巴签约合作培训电商人才,让更多遭遇不幸的人通过网络实现就业。
创业多年,黄银华很清楚,商业模式重要,技术也很重要。成功不只有一种模式,正如电子商务不只一个淘宝。她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培训班要教给学员的,绝不只是一些开店的技术操作,而是要跳出淘宝,让学员善用电子商务这个大平台。
关于如何活着才好,世界上从来没有标准答案。风起于青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那些成功女性的背后哪有什么魔法,不过是带着隐忍和坚持,拼尽力气跨过一道又一道坎,只为了活出自我。
27岁卖麻辣烫身价过亿,他的人生是奇迹
2019-03-08
27岁,他从一个卖麻辣烫的生意,做到北京最大的企业团膳公司,年销售3个多亿。
28岁,他迷上赌球,败光家底,公司被前来讨债的人踏破门槛。
29岁,他重出江湖,白手起家,创立新辣道,集厨艺、技术、供应链、物流配送为一体,连锁店上百家。
41岁,他卸任新辣道总裁,赌上全部家当,创建信良记,立志把中餐标准化。
这便是李剑奇迹般的创业历程,一次倾家荡产,两次赌上全部身家,三次归零创业。这个浪子回头的故事,对于李剑而言,只是赌与不赌而已。而对于我们,除了佩服他的胆量,更多的是从他身上看到了对生活不屈不饶的态度。
卖麻辣烫,5年创下了年入3亿的公司。李剑生于农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1993年,大学毕业后,被分回到出生的的乡政府工作。工作努力,上面正准备提拔他的时候,他却放弃当副乡长的机会,跑到北京想接着读书然后出国。
初到北京,没钱没熟人,为了活命,李剑和同来的两人合住在了一个两三百元的地下室,白天工作,晚上便出去出去卖麻辣烫。
那个时候卖麻辣烫是个苦差事,要蹲在地上,用扇子生火。有时蹲得太久,一起身时,会两眼一黑,晕过去。那段经历,李剑并不认为苦,他觉得他所做的一切,老天能看见。可能是上天真的感应到了,他生意越做越顺。
有一次,李剑接到了给写字楼送中午饭的业务,他便从民族大学食堂倒腾了很多学生卡,再把食堂的饭倒腾出来给写字楼送过去,一份饭能挣8元。后来他开始复制这种模式,挨家挨户地发小广告,后来被一个物业老板看重,把空置的地下室免费提供给他用,并且给员工提供午餐。
这么好的生意,不做白不做。李剑雇了两个人炒大锅菜,中午运到办公室,员工每个人拿着一张饭卡,打一个饭画一个勾。一栋楼上千号人,一人一个月交两百元,一共能收20万元,李剑一个月能挣个五六万。
短短五年时间,李剑已经掌管着全北京60多栋写字楼员工的饭碗,一年3个多亿,全北京十多万白领都在他那吃饭。
赌博输光辛辛苦苦攒下的一切。或许钱来的太快,这一切,让这个27岁的年轻人变得失去自我。事业顺利了,他就把工作安排给其他人做,而李剑却开始玩上了赌球的游戏。体内的赌性是一头拉不住的猛虎,挣钱的时候贪婪,输钱的时候恐惧。这次赌的是真金白银,李剑把所有积蓄输个精光!
摆在眼前的只有两条路:跑路?还债?都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李剑还是站在了人性的这一边,决定留下来还债。为了还债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不但手里的餐厅卖得所剩无几,更重要的是辛苦积攒下来的人脉一夜回到解放前。
归隐两年,再次复出创下新辣道。归隐领悟了两年,李剑决定再次复出,再去赌一次,不过这一次,他赌的是事业。
2004年,李剑成立新辣道。准备做一个供应链标准化的公司,其核心是秒冻锁鲜技术。刚开始因技术不成熟,量产一两个月后,门店却收到了大量投诉,这次尝试让李剑赔了好几百万。
站在失败面前,李剑并没有退缩。新辣道介绍会上的李剑,他逐渐意识到“大到苹果,小到手机店,所有生意到最后都是供应链的竞争”。于是他决定把新辣道碰到的问题,当做是所有餐饮业做大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来处理。公司在他的这一想法实践中,逐渐站稳了脚跟,业务也越来越多,公司也慢慢步入上升的正轨。
卸任新辣道总裁,创建信良记。2016年,李剑决定卸任新辣道总裁,辣道所有业务交个了副总裁,带着他的股份,李剑决定再来赌一次。
这一次,他赌的是供应链。2016年末,便创建了信良记,开始着手打造从养殖地到加工运输一体化的供应链餐饮公司,力图握住供应链的咽喉。由于餐饮服务也需要经营许可证,为了省时省力的尽快步入正轨,就委托了快创通代理办理一系列的工商注册和经营许可证的办理,赢就赢在速度上!
千亿小龙虾市场,他的目光盯住了规模已达千亿小龙虾市场,信良记首先整合农田,在湖北潜江、荆州跟当地政府合作承包了七八万亩虾田。除此之外,还采取跟虾农合作的方式,签订一揽子收购的协议。但前提是虾农要按照指标去养殖,不能搞小九九。
为了规避潜在的风险,信良记质量检验部在小龙虾养殖期间,会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包括随机抽检池塘水质、带小龙虾去实验室体检等。
从湖北潜江养殖基地步行十分钟可以到信良记工厂。每天九点鲜虾入厂,滤水、出水都严格执行每一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三名工人进行二次挑选,黑虾和死虾都会被拣出流水线。烹饪前的工序,小龙虾先要被沥干水分,再下油锅,油炸过的小龙虾还要经过一轮筛选才能最终进入分装环节。再由人工封装送入冷库储存,在那里等着被送往全国大小餐馆。
据目前测算,算上新投建的工厂,信良记小龙虾已达到了五千到七千吨的年产量。中国经济崛起的背后是餐饮和文化的崛起,全国3万亿的餐饮市场中,小龙虾市场规模超过千亿,李剑这把看来又赌对了!
如今,互联网+和大众创业的理念出现后,各种创业谷、创业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好似大众创业的时代已经来临。但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坚定的信仰、有时也得具备一点李剑这种赌徒的冒险主义精神。
3块钱的榨菜是如何做到一年卖15亿?
2019-02-18
周斌全是如何将3块钱的乌江榨菜一年卖出15亿的?大家应该觉得不可置信吧,利润那么小的榨菜怎么可能有那么高的收益,其实现实就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现在,提起榨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乌江榨菜,不知不觉间这个品牌已经成为了整个榨菜的代表。
走马上任,力挽狂澜。2000年,当周斌全加入涪陵榨菜担任董事长时,这还是一家年亏损500万的公司。
为了改变公司现状,周斌全谋划了很多。首先要做的就是扭亏为盈,先让公司挣到钱!巧合的是,涪陵榨菜以前的工厂建在长江边上,在三峡大坝建造的过程中得到了1.4亿人名币的迁建资金,这笔钱也成为了周斌全改革的最大助力。改革之后的第一年,涪陵榨菜的销售额就突破了一个亿,实现盈利。
改进产品,提升口碑。2004年的时候,榨菜是许多消费者餐桌上开胃菜的首选,但市场调查却显示很多消费者因为其他原因放弃了榨菜,这其中健康问题首当其冲。于是,周斌全领导涪陵榨菜提出“三榨”口号,生产中严格坚持“三清三洗三腌三榨”的标准。
这样的高标准使得涪陵榨菜旗下的品牌——乌江榨菜,拥有更好的口感,在宣传中被消费者认可。
营销打开知名度。提出“三榨”标准后,乌江榨菜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也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如何将乌江榨菜推广到全国呢?周斌全决定聘请当时大火的影视明星张铁林为乌江榨菜代言,并出巨资将广告送上了央视。事实证明,这个决定虽然花费不小,但效果拔群。2007年,当广告在央视播出后,乌江榨菜迅速誉满全国,销售额每年的涨幅达到了20%以上。并且实行了线上网站招商合作,由快创通代理线上营销渠道,大大推进的榨菜销售业绩,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共享时代风潮,实现了全球销售!
提升利润。当时,行业中还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全国那么多的榨菜厂,大家像是都约好了似的,定价都在5毛左右,没人敢越雷池一步!这个定价已经在行业中存在多年了,没人敢做出头鸟,都害怕提价会被消费者抛弃。
可乌江榨菜偏不信这个邪,为了提高利润,让公司继续发展。乌江将自己的产品价格提到了1元以上。之后的发展也证明了:消费者并非一味的追求低价,适当的提升价格改善产品,消费者是愿意接受的。
推动产品多元化。乌江榨菜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早已成为国人心中榨菜的代表。“中国榨菜看涪陵,涪陵榨菜看乌江”,这句口号表明乌江榨菜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中国榨菜之乡——涪陵。
乌江享誉全国,但也迎来了自己的发展瓶颈。2012年,乌江的销售额为7.12亿,数额很高。可对比前一年,增长率仅为1.14%,行业瓶颈已经严重束缚了乌江的发展。
意识到这一点,周斌全带领着涪陵榨菜公司再次开始转型。开发出了泡萝卜、泡海带等多款新产品,不再局限于榨菜这个细分市场。除了自主开发,涪陵还通过收购的方式扩展产品品类。整个公司也由榨菜龙头向佐餐食品公司转型。
2017年,这些新开发的菜品为涪陵带来了高达138%的营收增长。虽然目前榨菜产品的收入仍然占据涪陵收入的93%,是绝对的大头,但整个公司的转型已经启动,不会轻易改变。
总结一下周斌全带领乌江榨菜至今的历程,多次的改革不仅让涪陵公司扭亏为盈,还一举成为行业龙头 ,旗下品牌乌江也成了中国榨菜的标志,用这个商标成就了乌江榨菜的商业信誉。这种将品牌作为,一个商标进行注册,大概就是乌江榨菜品牌打造成功重要手段之一,快创通也为曾经帮助这个品牌打造商标感到骄傲。
在涪陵成功之前,大概不会有人想到,最贵不过3块钱一包的榨菜,可以一年卖出15个亿。多年来,涪陵榨菜不断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将一包榨菜做好做大,树立品牌,不断发展壮大。
将一件小事做到极致,最终收获巨大的成功,这样的事例在中国屡见不鲜。
一瓶辣椒酱成就了“国民女神”老干妈!
一包榨菜造就了市值近200亿的行业巨头!
不要因为小事就不在意,把一件小事做好做精,也能成就一番大事业!